景德镇湖田窑宋元时期产品特征
2022-06-23

图片

南河湖田段南北两岸的台地遍布古窑业遗址

一、北宋产品

       1.胎、釉:入宋以后,湖田窑已无灰胎青釉器(即仿越产品)的生产,整个北宋产品尽是白胎瓷器。其瓷胎与五代白瓷相同,釉却由五代的白釉变成青白釉(即影青釉)。这类青白釉和五代以及宋以后各时代的白釉相比,有如下几个明显的差异:①该类釉在焙烧时黏度小而易流,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带水绿色;②釉的光泽度强,透明度高;③釉中气泡大而疏。但就堆积层中的废品来看,北宋早期产品的釉多带微黄,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北宋中后期的则与前期相反,白里泛黄的很少,绝大多数都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
       2.品种:前期的仅见最简单的生活用品,花色比较单调,但亦有六管器之类遗物(图1),后期则空前增多,除简单生活用品外,有注壶、注碗、瓶(图2)、炉、茶托、油盒等,油盒多有“段家合子记”“吴家合子记”之类的戳记,盒的盖与底的边沿上往往都有一个剔釉露胎的记号,如把记号对齐,底和盖便可合得密实些。瓷雕也不少,均捏制,手法洗练,形象生动,题材很丰富(图3)。

图片

图1 北宋前期六管器

图片

图2 北宋后期注壶狮钮盖

图片

图3 宋代青白釉双狮枕残件

       3.造型与装饰:碗类,前期的与五代的大致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即所谓“高足碗”)(图4)。圈足内底多留下一个黑褐色的圆圈,这是采用小于圈足的环形或圆形垫饼装烧留下的痕迹。

图片

图4 影青刻花六棱侈口高足碗

       绝大多数碗无纹饰,只极少数的碗心有一个下凹的印记,印圈有草率的花纹,中心有印“茶”“酒”或“詹”字的(图5)。

图片

图5 “酒”字印文碗底

       后期的多斜壁式(即“斗笠碗”),圈足比前期的有所降低,足径缩小,器壁非常薄,内壁多有纹饰,稍早为牡丹、篦纹菊,显然仿自越窑。稍晚则有飞凤、莲荷、水波等,均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刻花法刻成,形象生动,线条流利,逐渐形成景德镇的刻花风格(图6)。由于刻花技法和在焙烧过程中微有垂流的影青釉结合得好,刻线深处积釉厚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故纹饰因垂流的透明釉而显得更加清晰,釉色也因浅、深不同的线条而富于变化,釉与纹饰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艺术效果在定窑之上。

图片

图6 影青刻花斗笠碗

       除以上碗盏外,尚有覆烧芒口碗。早期的器底略厚,后期的器底较薄,皆素而少纹,不见印花。
壶、罐类:早期的与五代近似,多瓜棱式。后期壶类有两式,一式流长,腹部高瘦(图7、8);一式身矮,流短,分两节模印粘合而成,肩部有印花装饰(图9)。

图片

图7 影青刻花长颈执壶

图片

图8 宋代青白釉双系蝴蝶结执壶

图片

图9 北宋后期印花小壶

二、南宋产品

       1.胎、釉:前期与北宋后期的相似。后期的釉色有白、青两种,但光泽度都稍弱,透明度有所降低。大量生产的芒口碗、盘的胎、釉都显得略粗。
       2.造型与装饰:整个南宋时期的碗盘多有芒口,仰烧器产量较小,显然覆烧法在这时已占绝对优势。器型前期多为斗笠碗、弧壁浅碗与平底碟,晚期多撇口弧壁碗与平底盘、碟。在装饰上,整个南宋时期刻花、划花与印花并存,但早期多刻花,中、晚期多印花。早期之刻划花多减笔牡丹、莲荷、孩儿攀花(图10)、水波;晚期多一束莲与双鱼。晚期之印花纹样极丰富(图11-14),并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缛,层次较多。其装饰形式对元代青花的影响较大。但由于釉的透明度比早期差,纹饰比较模糊,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图片

图10 影青孩儿攀花纹碗

图片

图11 印花人物故事纹

图片

图12 印花人物故事纹

图片

图13 印花樱桃小鸟纹

图片

图14 印花樱桃小鸟纹

       3.除碗、盘外,前期尚有各式水注、香炉、瓶、罐的生产,制作精致。执壶、瓶、罐多有刻花装饰。其时还有黑釉器,黑釉上布满了褐黄、天蓝与微青的细条纹,即所谓兔毫盏。显然是为了社会上斗茶的需要而生产的仿建器皿(图15)。这类器皿和建盏最大的不同处在于釉。建盏的黑釉下部积釉厚,该类产品积釉较薄。后期堆积中,瓶、罐、炉、壶的残器发现较少,偶尔可见影青涡纹梅瓶与素胎瓷俑。

图片

图15 仿建窑黑釉盏残片

三、元代产品

       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产品和南宋后期的大体相近,但粗瓷产量激增。粗瓷为涩圈叠烧黑釉碗盏与粗青釉器。细瓷多为影青芒口折腰碗和白瓷器皿,釉层较乳浊,只有个别的青白瓷还保留着宋代的“光致茂美”的特点。
其产品仍用刻划花与印花装饰(但以印花为主),就印花纹饰来看,有莲荷、牡丹、菊花、梅花、狮子滚绣球等(图16、17)。刻划花较宋代简洁,但刻痕较深,远不如宋时的精致。与此相同的瓷器,大量见于朝鲜新安海底沉船。

图片

图16 印花狮纹

图片

图17 印花狮纹

       在元代前期的遗存中还发现一块玲珑器的残片。该片为影青釉,玲珑部分作毬纹(该纹饰按宋《营造法式》定名),比现今的玲珑更透剔(图18)。它与重庆大德元年(1297年)墓出土的影青釉香炉形制相近。

图片

图18 元前期影青玲珑器瓷片

       后期产品以卵白釉器产量最大,亦有少量的青花器。就品种来看,高足杯、仰烧折腰碗、花口大盘、白瓷瓦以及有缀珠和青花装饰的小罐等,都是元以前的遗存中不曾见过的新产品;就装烧方法来说,除极粗的瓷器采用涩圈叠烧法外,均采用带沙渣的垫饼仰烧法烧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层都粘有几颗微小的砂粒。
      就卵白釉器来说:南岸刘家坞的折腰碗和小足盘足多外撇,内壁多印有“枢府”二字,高足杯内壁的印花龙纹有五爪的,印证《元史》,这类器物应为当时的官用瓷;北岸的在造型上虽较相近,但足壁多垂直,内壁无款识,龙只为三爪、四爪,当为民用商品,在时间上晚于前者。
       综观南河南、北两岸出土的青花瓷器:绝大多数都为“苏麻离青”型颜料,据测试其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当为波斯料。南岸的青花瓷器中以大盘为主,约占青花残器的70%,其盘的器底较厚,纹饰繁缛华丽(图19-23),其中多有蓝地白花,和伊朗、土耳其的传世品一致(图24),唯盘的口沿画蓝线的较少。盘的直径最大的仅有41厘米,比土耳其与伊朗的传世大盘(直径分别为47.5和57.5厘米)为小(图25)。罐、瓶之类由于残片太碎,难以了解其确实高度;北岸的青花瓷器则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大盘仅见两件(与南岸圈足等大的盘相比,器底要薄一些),纹饰则简洁、疏朗、草率,和菲律宾出土的完全相同,经初步比较,南北两岸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湖田窑元代后期的产品,但南岸的略早于北岸的。

图片

图19 元青花盘残片

图片

图20 元青花鸳鸯碗残片

图片

图21元青花鹿纹盘残片

图片

图22 元青花一束莲纹碗残片

图片

图23 元青花莲花纹盘残片

图片

图24 元青花蓝地白花盘残片

图片

图25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莲池鸳鸯纹盘

       釉里红瓷器残片我们在湖田窑元代遗存中仅发现两片,印证元大都出土的瓷器,釉里红也很稀少,因此我们认为釉里红彩在元代生产的不多。

摘选自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

供稿:王   亚

校对:程仁发

审稿:江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