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话瓷 | 周国桢、毕加索,与鸮
2022-09-19

上个月在上海博物馆观“宅兹中国”展,看到那件商代鸮尊的时候,我一下想起了两个人。借着昨日台风夜的不眠,终于找到空隙来写一写他们——周国桢与毕加索,以及他们手中和笔下的猫头鹰。

图片

上博展示的那件商代鸮尊,出土于殷墟妇好墓。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总称,远古先民认为,猫头鹰昼伏夜出,是黑夜中的飞行霸禽。有人赋予其阴间使者之称,进而使得其纹饰出现在墓棺、祭祀礼器之上。也有人将其视为穿破夜空的神灵,以其为图腾和保护神。如在商朝,鸮就尤为受到喜爱和崇拜,亦被认为是象征英勇与聪慧的神禽。

图片

这件商代鸮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但它挺立的姿态,圆瞪的双眼,仍然无比鲜活,这不仅让我们似乎得以见到那时从人们眼前确然飞过的鸟兽,更让我们领略到先人们那极富创造的想象力。而我也不禁又想到了艺术,艺术,是人类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曾经,我们向天地发问,以艺术记录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祈盼。而今,我们从艺术中找寻自己,看向对宇宙而言虽渺小、却又最宏大的内心世界。

图片

站在鸮尊前,我首先便想到的是周国桢教授,因为曾经有人就以“猫头鹰”来形容他在中国当代陶艺发展旅途中的模样——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放弃留校任教,扎根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面对传统与保守,他如“一只孤独而机警的猫头鹰,在丛林和黑夜中不停飞行”,并最终飞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图片

如猫头鹰般的周老师,也创作了许多猫头鹰题材的作品,譬如多件青花釉里红或是指画的《田园卫士》。还有早年那件《静观》,至今都堪称经典。那是一只形简意丰的猫头鹰,一眼瞧去,便被夸张的双眼深深吸引。猫头鹰的整个身躯大胆使用匣钵土,充满自然意趣。虽并未着重于细节,却显大道至简之风,朴实敦厚的同时,露出一股强烈的霸气。它仿佛在审视着什么,含而不露之间,藏下万语千言。有时,我望着总是目光炯炯的周老师,也常会想到这件静观,怀揣炙热、经历灼烧的,不仅有瓷土,一定也有他的人生。

图片

对于周国桢教授的艺术成就,一句赞誉广为流传——“中国的毕加索,世界的周国桢”。我觉得,这句话在客观描述他艺术成就的高度之外,好像也冥冥之中,叙述着某种机缘。譬如此时,透过猫头鹰,我便也再次想到了西方巨匠毕加索,何其巧合,他是一个将猫头鹰养做家宠的艺术家。

图片

图片

除了牛和鸽子,猫头鹰大概是毕加索动物创作榜上的“探花”了。油画、瓷盘、甚至是毕加索给自己画的面具上,都能看到这只智慧生灵的身影。

图片

图片

上个月,在上海的“遇见毕加索”展中,我还见到了毕加索创作的多件猫头鹰陶艺瓶。

图片

图片

它们色彩各异,以刀刻纹样,局部刷釉,有些施仿古黑漆,有些着彩料灰漆,完全颠覆了现实中的“夜行者”的模样,颇具自由、开阔的个性。这或许也和毕加索的性情有几番相似,难怪毕加索会开玩笑道,“猫头鹰是自己的祖先”。

图片

周国桢与毕加索,东方陶艺泰斗与西方艺术巨匠,这两人虽毫无交集,却都拥有着如猫头鹰那般超自然的视觉能力、穿透黑夜飞行的勇气,他们以犀利目光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并转化为丰富又生动的艺术语汇。

图片

图片

他二人,因一种动物,又因我的浮想联翩,在我这位看客心里举行了“一番对话”,着实有趣。实则艺术也是一样的,无论创作人处于什么时代,在哪里出生,说哪国语言,对于真善美的追寻总有相通之处,对于真善美的表达也总能寻到灵魂共鸣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