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思维|陶瓷物语:郅敏、吴昊宇、万里雅、马世昌、孙月
2023-01-31

图片

12月2日,“唯物思维: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在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开幕。该展览由清华大学发起并联合青岛国信集团主办,收到了来自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件报名作品,其中168件/组作品入选参展,集中呈现了国内外艺术家在材料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本期我们将介绍郅敏、吴昊宇、万里雅、马世昌、孙月的参展作品。

 

图片

郅敏

Zhi Min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39届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金奖得主。作品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大型雕塑景观作品《地方》获住建部“2012年度全国城市雕塑建设优秀奖”;雕塑作品《河图洛书—出水的龙马》获文化部“丝绸之路”特别荣誉奖。主持多项全国性大型展览: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同雕塑双年展—材料篇”策展人;第二届中原国际陶瓷双年展总策展人;“生命万岁—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影像艺术展”策展人;“第五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展”策展人;“第六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执行策展人等。

 

他曾参加“卡塔尔双年展”、“法国中法艺术展”、“意大利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国际展事;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性展览十数次;作品入选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六、第八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一、第二、第三届“大同雕塑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一、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首届中国雕塑大展”等;参加各类学术展览七十余次。

 

 

图片

郅敏 大暑 陶瓷/金属 120×40×70cm

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中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该作品以陶瓷为主要材料,数千片可拆卸的瓷片单体,吸附在流线型的载体之上,每一片都经过1350摄氏度的高温手工烧造,以朱砂红主色,映托出大暑之炎热气息。

 

大暑(局部)

 

郅敏以陶瓷为主要媒介进行创作已近30年,不断尝试拓展陶瓷的边界,他以小片的陶瓷单体作为表意符号,通过无限拆解和重构,让陶瓷与雕塑相结合,突破体量限制,可随意赋形。

 

图片

郅敏 天象四神-朱雀

620×150×220cm 陶瓷、金属

 

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合称“天神四灵”,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一种象征南方的赤色玄鸟。郅敏通过一片羽毛的塑造,用部分喻整体,完成对古典传说中朱雀的想象。

 

天象四神-朱雀(局部)

 

作品以朱砂红主色、橘色间色等红色的渐变,作鳞片状的穿插排布,远观犹如一片燃烧的羽毛。以弧度形态、饱满的色彩以及陶瓷特有的渐变光泽,让坚硬的材质具备了轻柔的力量。

 

 

图片

吴昊宇

Wu Haoyu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展国际、国内众多赛事与展览,包括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英国伦敦国际设计周、韩国利川国际陶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JingArt、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上海、天津国际设计周等。在设计上海、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个展会上进行学术演讲,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

 

个人展览包括:2018年吴昊宇陶艺新作展(上海自造社);2017年“意趣天然”吴昊宇手作花器展(上海璞素);2015年“新石器”吴昊宇当代陶艺展(北京798);2014年“成器”吴昊宇陶艺展(深圳)。2015.10-2017.04 主持《茶土制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作品被爱尔兰都柏林博物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筑中美术馆、美国GALLERY ALL画廊、北京自造社、上海璞素家居、意大利大使等多家国际、国内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

 

 

图片

吴昊宇 新石器2018 No.2 陶瓷 33×11×39cm

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中

 

“路边的石,不知哪一粒女娲用作补天;脚下的石,也许有一粒精卫用作填海;如今邂逅的石,曾与我们的祖先照面,历经水深火热与沧海桑田;面对亘古,我们无言,只能相随如影……”《新石器》作品根据石的形态进行再创作,探索回归东方文化在陶瓷语言转换上的新语境,瓷的“器”与石的“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新生文化与固守、当代与传统在作品中得到了共生。

 

图片

吴昊宇 新石器2020 No.2 陶瓷 56.5×30.5×18cm

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中

 

《新石器》是以瓷为工艺制作的造型艺术。该作品看似貌不惊人,像是博物馆展出的新石期时代原始祖先的磨制石器。“石器时代”是文明的转变时代,人类从自然中取材,循着天然造型而加以改造。

 

图片

 

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有言:“……人类对工具的创造,同时也是最早的艺术创造。”基于此观点,吴昊宇凝视着人类最初的创造之物,他以现代性的造型特征与原始的审美创造相结合,试图展开一场跨越万年的对话,思考艺术创作的源头,探索造型之趣。

 

 

图片

万里雅

Wan liya

 

从1989年开始建立个人陶艺工作室,国际陶艺学会理事-中国区代表。主要展览包括:2021年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2021年意大利Officine Saffi获奖作品展;2019年韩国京畿道国际陶艺双年展;2019年英国伦敦萨奇画廊;2019年 青岛国际陶艺展;2016年“粘土之约”首届中原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 河南博物院;2016年“泥土·火焰·生命”中国陶瓷六千年 美国新墨西哥州马克斯韦尔人类学博物馆等。

 

曾获得2011年韩国京畿道国际陶艺双年展银奖、2022年意大利Officine Saffi国际陶艺竞赛Sunday Morning @EKWC创作奖等奖项。作品收藏包括:2021年“地球的脉搏”路易威登LV收藏;2020年“新龙山系列2019”路易威登LV收藏;2019年“千里江山图-2015”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2016年“地球的脉搏-2016”河南博物院收藏等。

 

 

万里雅 天长地久系列-5d 62×38×37cm 陶瓷

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中

 

万里雅从1989年开始建立个人陶艺工作室。他的陶瓷艺术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陶瓷材料成型方式和烧制工艺的学习和试验阶段,并结合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开始创作陶瓷作品;第二阶段:运用所获得的陶瓷经验,将个人经历、生活感受,以陶瓷为媒介进行主观表达;第三阶段:回到陶瓷的本体语言。个人的主观表达,让位于客观物质材料的固有属性,逐渐探寻和体会物质材料的固有属性对于个体生命的映照。“天长地久”系列,是他第三个阶段的作品,也是最新系列的作品。

 

图片

展览现场

 

一团黑色的物质,表面起伏缓和,遍布细碎的皲裂。似乎是一节带着树瘤的木块,在亿万年前在山火中被烧成黑炭,又被深深埋藏于地下在高温高压中生长出了这些闪亮深邃的鳞片。这是来自于自然一种特殊的结晶,物质在生命与毁灭之间流转,使有机与无机相互交融,凝结出真正的“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系列-5d(局部)

 

这是万里雅对陶瓷本体语言的探索,注重于表现客观物质材料的固有属性,并探寻这些物质属性对个体生命产生了何种的映照。由此产生的作品成为一种基于客观的主观表达,创造了材料表现在模拟和表现之间的暧昧空间。

 

 

图片

马世昌(澳大利亚)

Ma Sai Cheong (Australia)

 

居悉尼二十多年,是澳洲陶艺协会会员,专注艺术创作及推广当代陶艺。毕业于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后在日本常滑烧制登山柴窑,作品于常滑及长崎展出。雕塑作品入选1987、1989、1992年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1989、1992年香港陶瓷茶具创作展览;香港陶瓷 1985-1995年;第三届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第十二届日本亚运亚洲艺术展;加拿大、澳洲、香港及澳门的中国现代艺术的风貌世界巡回展;香港装置艺术节,澳洲艺展等,展出几百余次。

 

1993年获夏利豪香港现代艺术雕塑首奖,获送巴黎艺术博物馆观摩学习;1991、1992年获现代艺术绘画及雕塑季军。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部任教“陶瓷艺术”、在香港艺术馆开讲“实验陶艺”并担任示范艺术家。作品被香港艺术馆、机场、文化博物馆、澳门市政厅画廊、加拿大卑诗大学、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日本IWCAT、夏利豪基金会、澳洲Live in Art Sydney画廊及世界各地的机构及私人收藏。活跃于澳大利亚及亚洲,推广当代艺术及陶艺,2017年于马来西亚策划并创建了郑和文化艺术馆,现为该馆艺术顾问。

 

 

马世昌(澳大利亚)土归土 白瓷/红砖 50×45×200cm

于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展出中

 

这是一组半抽象白瓷坐在红色土砖上排列而成的装置。白瓷简单卷折成人形坐衣,弯曲婉转犹如德化白瓷观音的衣纹,衣纹崩裂又颇有西方古典雕塑风韵。马世昌通过这样的方式,借坐像人衣的自然形态去展现瓷土的质感和天然美,也暗示出“无相众生”的佛理。

 

土归土(局部)

 

坐像之下的红砖本是粗糙的建材,在其中挖孔也是出于实用与经济的考量,却在形式上产生了特殊的趣味。砖块能堆垒广厦万间,这象征着人生在世的功业。他利用物料的特性配合两种形象去发挥瓷土与砖石的个性:一红一白、一粗一细、一刚一柔,一个说事、一个说人。这些物料是创作的媒介载体,其本身同时也承载讯息,无论什么土块构成形象,终将又崩解为物质本身。化灿烂归于平淡,这也是物质的自然常规,显尽无常,不喜不悲。

 

 

图片

孙月

Sun Yue

 

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与设计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2013年在不莱梅艺术大学开始硕士阶段学习;2016年获得德国不莱梅美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的硕士学位;2017年通过考试并在德国 Weserburg 当代美术馆(Weserburg Museum of Modern Art)展览,取得德国自由艺术专业大师班资格认证;最初于求学期间就开始与德国皮特希姆森基金会(Petersiemssen Stiftung) 合作进行驻场艺术创作,而后常年在中国与德国两地进行艺术创作。

 

近三年部分展览:2021年“一个人在荒岛-生命延续的另一种形式”,阆风艺术,上海;2021年“十二相”,三宝蓬美术馆,江西;2021年“白+白”,雅昌艺术中心,深圳;2021年“从泥土到语言-以陶瓷为媒介”,明珠美术馆,上海;2020年“予她同行”M50创+,上海;2020年“世间风物-和美术馆开幕大展”,和美术馆,广州;2020年“以花之名”,明珠美术馆,上海;2019年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江苏;2019年“盲点”,阆风艺术,上海;2019年“迁徙泥性”,陶溪川美术馆,江西;2019年“VERKOERPERUNG”,Elefantasie画廊,德国柏林;2019年“++”湖北国际当代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湖北;2019年Blanc deChine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作品展 798艺术区,北京;2019年KidsGlobe基金会驻场项目,德国柏林Heilstaette Grabowsee。

 

 

孙月 “新石器时代”工业印章 110×10×70cm 陶瓷

曾在青岛云上海天展出

 

孙月常年关注非线性时间、概念界限与世界认知的主题,专注尝试用传统陶瓷材料的或“泥土”、或“岩石”、或“尘埃”的不同自然状态,竭力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试图冷静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新石器时代”工业印章 (局部)

 

作品来自“‘非非’影地质实验室计划”,这是一个由十组作品组成的伪造认知的游戏项目。其中《“新石器时代”工业印章》是一组伪装成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沉积层地质考察出土的陶制印章。而观众在互动时会发现所有“出土”印章印出的图案都是日常工业产品的印记,由此探讨概念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创造出新的感知体验。

 

图片

孙月 等 50×40 cm 白瓷、白玫瑰鲜花

 

作品《等》用白瓷这种代表永恒的材料,细腻写实地塑造一支枯萎的白玫瑰,展览时与鲜玫瑰同时呈现,近三个月的时间,使时间流逝可见,短暂与永恒彰显。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2月27日,展览期间,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将陆续为大家推介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并在馆内策划举办一系列公共教育、讲座、论坛等活动,请持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唯 物 思 维

MATERIAL THINKING

首届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

1st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Material Art Biennale

 

主办单位 Host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青岛国信集团

Qingdao Conson Development (Group) Co.,Ltd.

 

学术支持 Academic Support

《清华美术》、国际材料艺术研究(IMAS)

Tsinghua Art,International Material Art Study

 

展览时间 Exhibition Dates

2022年12月2日至2023年2月27日

From December 2, 2022 to February 27, 2023

 

展览地点 Exhibition Venue

青岛云上海天艺术中心

Tsingtao Haitian View & Art

 

承办单位 Organized by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e,Academy of Arts & Design,Tsinghua University

青岛国信海天中心建设有限公司

Qingdao Conson Hai Tian Center Construction Co.,Ltd.

青岛国信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Qingdao Conson Culture Tourism Management Co.,Ltd.

 

总 策 划 General Planner

彭刚  Peng Gang

 

学术主持 Academic Host

马赛  Ma Sai

 

总策展人 Chief Curator

张敢 Zhang Gan

 

执行策展 Executive Curator

梁开 Kelly Liang

尤维塔·撒克朗斯凯特 Jovita Sakalauskaite

 

展览统筹 Exhibition Coordinator

陈燕 Chen Yan

 

展览执行 Implement

袁媛 Yuan Yuan

刘震 Liu Zhen

 

视觉设计 Visual Design

刘德坤 Liu Dekun

 

展陈设计 Exhibition Design

王建 & 艺清文创设计工作室

Wang Jian & Art Tsinghua Design Studio

 

公共教育 Learn

郭歌 Guo Ge

 

媒体宣传 Media

孙亚楠 Sun Yanan

李冬迪 Li Dongdi

 

市场推广 Marketing

辛雯  Xin Wen

陈雪  Chen Xue

孙顺子  Sun Shunzi

赵文婷  Zhao Wenting

 

展览运营 Operation

周雨濛  Zhou Yumeng

赛颖颖  Sai Yingying

 

影像视频 Video

IY studio

 

参展艺术家 Artist

(按首字母排序)

阿尔福斯·迪亚斯 Alves Dias | 白明 Bai Ming | 白阅雨Bai Yueyu | 白紫千 Bai Ziqian |贝尼格娜·韦拉斯韦兹 Benigna Velaswuez | 柴鑫萌 Chai Xinmeng | 陈琦 Chen Qi | 陈焰 Chen Yan | 程向君 Cheng Xiangjun | 丹妮·莎克特 Danit Shaked | 丁荭 Ding Hong | 董洋洋 Dong Yangyang | 董子瑗 Dong Ziyuan | 埃尔克·曼克 Elke Mank | 冯崇利 Feng Chongli | 弗雷迪·科洛 Freddy Coello | 高扬 Gao Yang | 顾黎明 Gu Liming | 韩妤 Han Yu | 黑余 Hei Yu | 胡明哲 Hu Mingzhe | 胡泉纯 Hu Quanchun | 亚努什·库查尔斯基 Janusz Kucharski | 珍妮弗·罗伯森 Jennifer Robertson | 贾善国 Jia Shanguo | 蒋颜泽 Jiang Yanze | 金晖 Jin Hui | 凯蒂·泰勒 Katie Taylor | 李广忠 Li Guangzhong | 李浩宇 Li Haoyu | 李鹤 Li He | 李静 Li Jing | 李薇 Li Wei | 林乐成 Lin Lecheng | 刘烽 Liu Feng | 路德维嘉·奥斯特罗斯卡 Ludwika Ostrowska | 吕晶 LyuJing | 吕越 Lyu Yue | 罗幻 Luo Huan | 马文甲 Ma Wenjia | 马彦霞 Ma Yanxia | 马世昌 Ma Sai Cheong | 玛丽·克莱因 Mali Klein | 孟禄丁 Meng Luding | 尼娜·内纳多维茨 Nina Nenadović | 帕维尔·基乌比安斯基 Paweł Kiełpiński | 沈烈毅 Shen Lieyi | 石富 Shi Fu | 宋春阳 Song Chunyang | 缇娜·玛莱 Tina Marais | 瓦达·布哈里 Wardah Bukhari | 万里雅 Wan Liya | 王海燕 Wang Haiyan | 王建 Wang Jian | 王雷 Wang Lei | 王立伟 Wang Liwei | 王绪远 Wang Xuyuan | 吴昊宇 Wu Haoyu | 张伦伦 Zhang Lunlun | 张姗姗 Zhang Shanshan | 张元 Zhang Yuan | 张筠 Zhang Yun | 赵嘉波 Zhao Jiabo | 郅敏 Zhi Min | 周军南 Zhou Junnan | 周小瓯 Zhou Xiaoou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