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馆藏瓷器——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2023-02-03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青釉莲花尊

高49.5厘米 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

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

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造型挺拔而丰满。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

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宋,高25.8CM,口径7CM。底径7CM圆口。

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

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翠青釉因色泽光润,青嫩如翠竹而得名,是明永乐朝仿龙泉釉瓷器中呈色较浅的一种,为永乐朝所独有,特点是玻璃质感强,釉中隐含密集小气泡。

仿官窑四方委角象耳瓶

清雍正,高:17.5cm,口径:6.1cm,足径:7cm。

瓶唇口,直颈,颈两侧饰对称象耳,方腹委角,高圆足外撇,圈足呈铁黑色。通体施仿宋官窑天青色釉,釉质肥厚,开有大纹片。

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雍正的仿官器,一改古朴浑厚的形象,代之以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

仿钧釉匜式尊

清,雍正,高22.9CM,口径14.1CM,足径11.4CM。

口仿青铜匜造型,短颈,球型腹,圈足。通体施仿宋钧釉,天蓝釉上杂以红斑,釉面光润,外底施酱釉,刻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器造型别致,仿钧釉鲜丽逼真。雍正帝偏爱宋钧瓷,多次谕旨试制仿烧,督陶官唐英曾派人赴河南调查宋钧窑的配制方法,成功地烧造出几可乱真的仿宋钧釉。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宋,高9.9cm,口径16.8cm,足径18.6cm。

子母口呈五瓣海棠花式,内为碗形,直壁高墙。粉青色釉,香灰色胎。此器胎薄釉厚,系多次施釉完成。

釉色溢青流翠、含蓄内敛,莹润如玉。釉面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闪现小冰裂纹,是宋官窑佳品。

秘色瓷碗

唐,高7.1cm,口径25cm,底径10.5cm。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垫烧痕。造型简洁,通体素面无纹,釉质匀净,肥润晶莹,深沉雅致。

外壁不黏贴着出土时的包装残纸,尚存唐代仕女形象。此碗是法门寺地宫出土账册中明确记载的“秘色瓷”。

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南宋,高4cm,口径12.2cm,底径8.5cm。

六瓣葵花口,直腹,卧足。香灰色胎,底部满釉,有五细小支钉痕。通体施极其肥厚的天青色釉,釉面冰裂纹隐映,如冰似玉。该洗釉色莹润,薄胎厚釉,造型精巧,应是修内司窑产品。

官窑菱花形洗

宋,高2cm,口径12cm,底径9cm。

口菱花形,铜镶口,平底。通体施米黄色釉,底有五细小支钉痕。釉层肥厚润泽,开片满布,为官窑精品。

哥窑贯耳瓶

宋,高11.5cm,底径4cm。

双贯耳,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釉,肥厚莹润,呈现出哥釉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造型小巧端庄,古朴敦厚,精美可爱,十分珍贵。

钧窑盖罐

元,高19.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

盖为山形小钮,斜平顶,直壁,子口。罐为子母口,矮颈,双环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呈现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

内外壁皆施釉,足底无釉,垫烧。此盖罐釉色匀净光亮,积釉肥厚,窑变瑰丽,是元代钧窑中的佳品。

仿哥釉六方瓶

清,雍正,高70cm,口径21.5cm,底径24cm。

器呈六方形,撇口,长颈斜肩,直腹,下腹渐收。六方足外撇。高大壮观,通体施仿哥釉,釉质肥润,开片。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款。

青瓷双螭耳尊

唐,盛器 ,高60.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5.5厘米。

唐代陶瓷器的某些造型曾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如盛行于初唐的凤头壶和双龙耳瓶均吸收了“胡瓶”的特点。这件青瓷双螭耳尊也是初唐的此类作品。

绿釉贴花连珠纹盖罐

北齐,高15cm,口径7.3cm,足径7.3cm。

盖罐通体满施绿釉,垂流至足积釉,满釉支钉烧。器身装饰以不同大小组合连珠纹,辅以贴塑。精美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北齐瓷器精品。

绿釉连珠纹碗

北齐,高8.6cm,口径11.9cm,足径5.3cm。

碗通体满施绿釉,垂流至足积釉,满釉支钉烧。器身装饰以不同大小组合连珠纹。器形挺拔饱满,精美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北齐瓷器精品。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这个在历史课本里面都有的)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网纹船形壶,特别喜欢这个国宝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5千年以前的萌物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不愧为国宝,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单色红釉

中国瓷器从诞生开始一直在追求红色,无奈红的呈色技术非常难掌握,因此从瓷器诞生到烧出红色,期间大约经历了1000年(技术在宋代初创)。

真正红釉技术成熟在元代,自认为天之骄子的蒙古族崇尚白色、蓝色和红色,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红日(或者火),因此元代的红色瓷器真的是非常漂亮!

元代被朱元璋给灭了之后,明太祖也喜欢红色,人家姓“朱”嘛~因此他老人家的洪武一朝官窑中最多也是红色,无奈创业刚刚成功,百废待兴,家底很薄,而烧瓷器真是相当花钱,因此洪武的釉里红虽是一代名品,无奈真正红得纯正的很少,多数远看都像灰色。

随着国家步入正轨,红色瓷器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到了永乐一朝,红釉已经是红的通透,鲜红如血(动脉血)。而永乐之后的宣德,同样够红,但红色红得凝重,所以宣德红釉又叫“牛血红”,红色沉着,下次去吃火锅可以点个牛血观察一下。因此,永宣红釉终于让红色瓷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备受后世追捧。

之后的几百年,红釉又开始走下坡路,我档案制度的薄弱,到了清代早期,永宣红釉的技术已经失传了。

康熙大帝登极之后,国家重新焕发朝气,反映在瓷器上,康熙帝首创景德镇“督窑官”制度,从中央选派官员赴景德镇专门负责瓷器烧造。而其中出了位创新型人才,郎廷极。此人是技术流。经过他不懈努力,终于重新烧出质量直逼“宣德红釉”的郎窑红!

清代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国家博物馆藏

质量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郎窑的红釉作品骗过了康熙的孙子乾隆,乾隆在看到一件郎窑红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一定是宣德的红釉,为此赋诗一首(他实在是很喜欢写诗),“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祐德尤崇”。

郎窑红因此名垂后世,后来的瓷器收藏者针对郎窑的特点编了一个顺口溜:“脱口,垂足,郎不流”描述到位准确。

由于施釉很厚,入窑高温导致釉水往下流淌,口沿露出了白胎,是为“脱口”。

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是为“郞不流”,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最后强调一点,虽然郎窑红模仿宣德红釉极其逼真,从外观看很难分辨,但实际的红釉配方和烧造技术确完全不同,这真是督窑官郎廷极的过人之处了,他的创新,真是那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结果还让人看不出来。实在是太低调了.....

清代 康熙

豇(Jiang)豆红太白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东西同样大名鼎鼎!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豇豆红也是康熙朝创造的一种釉色,红中带些绿色小点,斑斑驳驳,的确像极了豇豆。你细看会发现胎上还有暗刻的花纹,含蓄文雅。

太白尊的造型仿的是酒缸,所以和酒仙李白拉上了关系。其实际的用途是文房用品,存水,用于研墨,放在书案上。瓷器中的文房一般都比较精细,品级也高。

豇豆红用的是含铜的秞料呈色,特别讲究火候,稍微过火就无法呈现完美的红。但有趣的是,一旦窑内出现不同的氛围,也可能呈现出绿色,康熙时的工匠已经纯熟的掌握了铜釉的呈色技术,让完美的红和本来是缺陷的绿综合在一起,反而形成独特的美感。

豇豆红可以算是昙花一现,技术到雍正居然就没落了,不知是技术失传了还是雍正不喜欢。存量少,东西精,等级很高,非常珍贵。

清代 雍正

胭脂红釉盘

国家博物馆藏

郎窑红和豇豆红在康熙朝达到了巅峰,到了雍正开始没落,代之而崛起的是非常柔美的胭脂红,这可能和四爷极强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有关,不喜欢直白的大红、鲜红,喜欢柔婉的颜色。你观察雍正朝瓷器很容易看出这个倾向。他很有点少女心......

胭脂红又称“胭脂水”就是形容这种红色像是胭脂溶在水中的感觉。自古多少风流人物、将相王侯都挡不住这一抹淡红的诱惑~

胭脂红釉同样创烧于康熙期间,是用含有黄金的秞料烧造出来的。和大红的郎窑红命运不同,它在雍正期间发扬光大,达到了巅峰。

大凡胭脂红釉的器物都不大,以杯盘碗碟为主,器物外罩釉彩,里边则是白釉,都是薄胎,薄到可以透过碗底看到底款!胭脂红釉存世极少,非常珍贵!

单色蓝釉

清代康熙

天蓝釉暗刻菊花纹长颈瓶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瓷器漂亮到无需解释,纤细优美的造型,漂亮的暗刻菊花纹。注意哦!这菊花纹是先刻在瓷器的素胎上,外边罩上蓝釉,再入窑烧造而成的。因为罩了一层釉,不细看很可能会忽视,而一旦注意到它,往往给人惊喜,所以称为暗刻,这是古人喜欢的含蓄美。

这种天蓝釉色是康熙朝的首创。之前的蓝釉瓷器都是深蓝色,就是传统的祭蓝(蓝得偏黑)。它是用含有微量钴的秞料呈色而成。天蓝釉和上一期介绍的康熙豇豆红釉瓷器类似,成品多数都是小件的文房用品,多数都是官窑器。因为技术要求高,后世虽多有仿制,但颜色总难完全一致

瓷器在康熙执政的61年中获得高速发展,创新纷呈,后世学者认为这主要得力于两点:

1、康熙首创了督理窑务制度,有中央委任的督窑官专门在景德镇烧造瓷器。

2、康熙本人重视瓷器烧造同时又兼容并蓄,接受并鼓励各种创新。

我自己也特别喜欢康熙的瓷器,总体感觉非常有朝气,较之后世雍正的细腻高雅,乾隆的富丽堂皇,品康熙瓷器像是吃青橄榄,看着青涩,细品确变化多端,回味甘美。

清代康熙

祭蓝釉碗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康熙官窑的祭蓝釉碗。望文知意,这是一件用于祭祀的器物。规范不同颜色的瓷器在祭祀典礼上的用途指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创造。他的《大明会典》中明确指出:“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天圆地方,圜丘礼天,方丘祭地。祭蓝色就是专门用在圜丘的祭天仪式上的。直到今天,如果你去北京,到天坛公园看看,会发现天坛的琉璃瓦就是这种深邃沉着的祭蓝色。

祭蓝是从元代就成熟的釉色。明宣德的祭蓝釉非常漂亮。

康熙祭蓝的水平也非常高,而且明显能看出模仿明代瓷器的痕迹。这是康熙瓷器很有趣的一点,喜欢模仿前朝,甚至很多还落前朝的款,可能是康熙皇帝心太大了吧?或者是因为改朝初期,从稳定民心出发。

单色黑釉

清代雍正

乌金釉碗一对

国家博物馆藏

最后请你欣赏一件少见的黑釉瓷器。因为国博藏清代瓷器里仅有这件黒釉瓷器,只好和蓝釉放一起为你介绍。

国人对黑色不太感冒,纵观瓷器史,只有少数几个朝代的黑瓷出名。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宋代的建窑,这与当时饮茶风俗需使用黑色瓷器衬托茶色有关。

清三代官窑中也有一种黑色瓷器脱颖而出,这就是“乌金釉”。“乌金釉”又是创烧于康熙年间,因为和煤一样黑,而煤雅称乌金,所以得名。如果不是黑得那么有性格,是很难有此成就的!

这件是雍正乌金釉,继承其父的法统,黑得发亮!

清瓷&青釉

青釉是中国瓷器上最早出现的釉色。著名的有晋代的青瓷,唐代达到巅峰的越窑青瓷。宋代的耀州窑、官窑、龙泉窑、景德镇窑都烧造了大量精美青瓷。

人们喜欢青瓷,是认为这种釉色像是天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瓷器史上优秀青瓷实在很多,如果一定要评出个高下,那多数人认为宋代是青瓷的最高峰。宋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窑都是以青瓷为主。而后代为了追慕巅峰,又大量仿烧宋代青瓷。今天请你欣赏的几件瓷器都是仿宋。

清代 雍正

仿汝釉牺耳尊(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是雍正官窑仿宋汝窑。宋人好古,以青铜器为蓝本烧造瓷器。这件又以宋代仿古瓷器为蓝本烧造而成。中国文化就是这么源远流长。

如果单纯看仿制水平,应该说这件瓷器没仿出宋汝窑的精粹,似乎缺少点古拙之美。但客观看这件瓷器本身,那还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能体现出古青铜器的雄浑伟岸之美。

清 雍正

仿宋哥窑

暗花云纹双耳扁壶

国家博物馆藏

同样是雍正仿宋。而宋瓷原本是仿商周青铜。整体非常精美。细看开片,较之宋瓷略显造作,不够自然。仿,总归是不够洒脱

清代 雍正

仿官釉贯耳六方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还是雍正仿宋。这次仿北宋官窑。颜色淡雅、宁静,大开片纹,整体造型稳重敦厚,气息直逼上古。

宋徽宗崇尚道教,道教崇尚青色,所以宋徽宗也喜欢青色,钦定这种青釉为皇家瓷用色,取代了原来最流行的定窑白釉瓷器。因此,这种青釉被称为“官釉”。

宋徽宗的艺术品位很高,经他参与创造的绝大多数艺术品都在后世成为经典,并被反复模仿,而同样艺术品位很高的雍正也模仿了这款釉色。

补充个小细节,宋官釉和哥釉都有开片,但哥釉是故意的人工开片,而官釉是天然的自己开片。前因官釉天然缺陷反成之后刻意追求,人的审美是如此的没有定式。

清代 乾隆

粉青釉灵芝式洗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东西漂亮!首先造型好,模仿自然界中一段枯木上长出两朵灵芝。

其次颜色好,粉青,是一种低调柔和的颜色,中庸。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

最后,釉水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肥腴”!

以前说过,中国瓷器最初是模仿玉器的,而玉器的最高标准就是油润,所以相应的瓷器的标准也一样。这件东西的釉水简直像凝固的脂肪。

这个题材的灵感来自于山野的清趣,东西本身用途是文房的清玩,而总体的感觉却富丽堂皇,一股子藏不住的贵气喷薄而出。这就是乾隆官窑的特点了~

清瓷&窑变釉

窑变釉是窑变的结果,曾经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技术缺陷,到了清代,规律已被充分掌握,变不可控为部分可控,从而为我们呈现了这种变化多端的灵动之美。

今天请您欣赏的三件瓷器都是雍正朝的官窑产品。雍正一朝虽然只有13年,但它的制瓷成

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历史高峰。因为技术已经驾轻就熟,各种新颖的瓷器也不断被创烧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换换口味。

清雍正

窑变釉绶带耳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雍正朝从彷钓釉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创釉色,因此也可认为是雍正仿钧釉的一个品种。它以红为主,流淌交融着天蓝、月白、绿、褐等杂色,千变万状,犹如熊熊烈火的火光色谱,其中较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

这件东西很大气,特别适合陈设在客厅里。造型是模仿青铜器,显得雄浑、厚重,看着心里有种踏实的感觉。

颜色是喜庆的红色,细看还有一缕缕蓝色夹杂其中,红蓝相间,把在窑内烧造时釉水流淌的情形固化了。所以不仅仅是红,还红的有动感。

两个耳朵上堆塑了两条绶带,模仿当时青铜器耳朵上系上绶带的样子,显得生动,给一件端庄的大器物又增添了几分活泼。这样的器物非常耐看

雍正官窑窑变釉的特点是器物口沿部位往往有偏黄的芝麻酱色。

清雍正

炉钧釉长颈瓶

国家博物馆藏

炉钓釉是雍正朝新创的低温釉。它是在低温炉内烧成的仿宜兴钧釉的品种,因此称“炉钓釉”。清人《南窑笔记》载:“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说明了炉钓釉的特征。

它主要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山峰水波,在其间又出现密布的红色或青色小点,相映成趣。炉钧釉以雍正所制为最名贵。

区别雍正炉钓釉及乾隆以后的制品,主要看二点:

一是雍正时的红点,其色红泛紫,俗称“高粱红”,乾隆以后除少数例外,已多数为青色小点。此外,雍正器的蓝色釉成水波状,乾隆以后则成密集点状蓝釉。

欣赏炉钧釉时,这种釉水流淌的感觉最重要。雍正、乾隆的炉钧釉流动感都很好,可是越到晚清,流动越差。到了道光年间,已经烧不出流动感,只能用紫色釉彩人为画圈来表现变化了。

一个朝代气数将尽,从一件瓷器上就能折射。

清雍正

仿钧窑匜(yi)型尊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件雍正朝模仿商周青铜器匜(yi)的官窑瓷器。匜是用来洗手盛水的器具。

文献记载,清雍正七年著名的景德镇督窑官唐英曾派吴尧圃至河南调查钓窑釉料的配制方法,恢复了仿钧的制作。

雍正仿钧主要仿北宋的钧红釉,即习称玫瑰紫的通体红釉;多见于小花尊、圆式洗、花盆、罐、各式瓶、碗、盘及鼓钉洗等器物上。

另外也仿以天蓝、月白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

雍正仿钧虽然能仿得十分像宋钧瓷,但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总的说,雍正所仿钧红或天蓝、月白色釉,其釉面都较宋钧滑润。

你细看这雍正仿钧红釉色较淡而釉层较薄。

其器底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

国家博物馆的收藏以系统化和代表性为特点。因为国博有向全国各地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便利,所以可以选取各朝各代的标准品从而非常系统的展示每一个品类。

提到宋瓷,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宋代五大名窑”所谓“定、汝、官、哥、钧”。

下面,请各位一起来鉴赏。

北宋 汝窑青釉洗

国家博物馆藏

汝窑大名鼎鼎,也曾是北宋官窑,而且产量极其稀少,南宋时的收藏家已经认为汝窑“近尤难得”,目前全球汝窑仅剩不过几十件,绝大部分都收藏于博物馆中,其中又以台北故宫收藏最丰富,去台北的话不可错过。

汝窑最主要的颜色大概是天青色,这是北宋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喜爱的颜色,有如雨后放晴的蓝天。从汝窑开始在北宋宫廷流行,这种重青蓝,轻白色的倾向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

宋徽宗的艺术品位真的很高,汝窑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外形还是颜色,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百看不厌。

北宋 汝窑青釉洗

国家博物馆藏

国博收藏的这件在汝窑中不算精品,要看精品请去台北。

北宋 定窑白釉印花双鱼纹盘

国家博物馆藏

定窑以白瓷为主,产地在现在的河北。

北宋的定窑和唐代一脉相承,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烧成的瓷器精美洁白。

因为釉色洁白没什么可发挥的余地,工匠就在装饰上创新,比如这个定窑盘子就有非常精美的印花,这张照片效果不够好,强烈建议可去现场看看,能开眼界。

另外你会发现这盘子镶了一圈铜口。铜色紫黑,和白色形成强烈反差,非常漂亮。

白色的定窑在宋代流行时间不长,后来被青瓷取代。

定窑最精美者曾是御用,所以定窑也有部分官窑,这类品种受藏家追捧,近年价格飞涨。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南北宋均有官窑,因为一脉相承,传世的藏品挺难分辨何为北宋何为南宋。宋官窑因为传世品也实在非常稀少,所以我们基本只能在博物馆欣赏,有关宋官窑的鉴定方法基本属于“屠龙之术”不太有用武之地。

宋瓷以静雅、沉静、素淡、含蓄为美。刚刚开始时可能欣赏不来,随着品味的提高,或者年龄的增加,很多同学会慢慢品出其中的味道,这不必强求,宋瓷们就静静呆在那里,等着你的欣赏,不骄不躁。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和汝窑类似,以天青为美;多有自然的开片,有奇特的残缺和韵律美;釉水肥厚,有莹润之美;器型敦睦,有古朴之美;慢慢感受吧~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 粉青釉胆式瓶

国家博物馆藏

宋室南渡后模仿北宋官窑在杭州开始烧造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先后有两处,早的一处为“修内司官窑”据说出品和北宋官窑类似,品质很高。

修内司官窑的遗址目前还没发现,所以如前文所说,它们和北宋官窑很难区分。

而修内司之后,又在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代开了一个新官窑,此时的产品质量已经有所下降,20世纪初,这个官窑遗址被人发现,出土了很多标本让人可以比对,从而判断传世品中哪些属于南宋官窑。

这个遗址上建了一个“南宋官窑博物馆”去杭州游玩的同学可以去参观。

从遗址出土的标本看,这类南宋官窑的胎土呈现黑灰以至黑褐色,胎薄,釉层厚,有粉青、糙米黄等颜色。因宋代尚古,造型上常见模仿商周青铜器,比如上边这个小胆瓶就是模仿的青铜器。欣赏宋瓷得平心静气慢慢来,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南宋官窑 粉青釉葵口洗

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 粉青釉葵口洗

国家博物馆藏

哥窑的名声非常响亮,几乎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它是个名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哥窑竟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身份最神秘的。因为除它之外,其余四大名窑都已发现了窑址。

根据考古研究,定、汝、官、钧都可以确定时代,通过与大量窑址出土标本做比对,也可以清晰的对传世品进行断代鉴定。

宋代 哥窑葵口盘

国家博物馆藏

然而哥窑不一样,哥窑窑址至今没有确定发现,有关它的身份目前都来自于文献研究,因此鉴定哥窑也多根据文献上记录的特征按图索骥。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哥窑特征:“金丝铁线”。符合这一特征,且造型与宋瓷接近,就会被划入宋哥窑体系。

比如上边这件哥窑盘,“金丝铁线”的特征就非常经典,葵口盘的造型在宋代器物中常见,因此被定为宋哥窑。

宋代 哥窑葵口盘(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 哥窑五方倭角洗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件文房用品,盛水,可以洗笔。

根据上边的鉴定标准,你大致也可以对这件瓷器断个代了。这件小洗除了开片特征符合“金丝铁线”,造型也符合宋代的审美,同时能看到釉色非常莹润可爱。所以这也可以定位宋代哥窑。

宋代 哥窑五方倭角洗(换个角度)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 哥窑五方倭角洗(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宋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哥窑出身神秘除了窑址没明确,因此真正的出生年代没定论外,还因为收藏界一直有个说法,所谓“官哥不分”,说是官窑和哥窑很多器物类似,两者不好区分。

这就又给了哥窑有可能还曾经是或者部分是官窑的可能性。哥窑的出身就不仅神秘而且还可能很高贵了!

上图是我们上期发过的宋官窑的套盒。你可以先自己比对体会五分钟。

五分钟之后... ...

打击你一下,我觉得还是能够区分的,比如哥窑的金丝铁线非常明显,这是在烧成后人为染色所致,而官窑的开片是自然的,也没有染色。另外官窑给人的感觉更加内敛、含蓄。

最近有学者认为,哥窑很可能是元代的产品,如果未来对窑址的考古研究能有突破,有希望解决这个千古之谜。而如果哥窑真是元代的产品,那它就是中国瓷器史上最成功的仿古瓷了!

北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型盆

国家博物馆藏

接下来我们看钧窑。

这是个花盘,用来养水仙是极好的!它通体蓝色的乳浊釉,不带红色,符合水仙素雅的气质。

钧窑是北方著名的窑口,它在五大名窑中属于比较另类的,其它几个都是单色釉,或青或白,同时釉是透明釉,而唯有钧窑是彩釉,在青或白的底色上常常会有一抹神秘的紫红。而正是这一抹亮色让它深受民间喜欢,产量很大。另外它的用釉是乳浊釉,是不透明的。

这种喜爱古今相通,从古至今古玩市场上宋、金、元时期的钧窑瓷器,有一抹红的比没有的价格要高很多,而且红色越多,价格越高。

北宋 钧窑天蓝釉六方型盆(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 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个花盆,实用器,用这么个花盆养花效果很棒吧?

钧窑产量大,很多都是供民间使用,但有一类非常精美的由钧台窑烧造的产品被认为是供御的。比如上边这个花盆,造型优美,几乎达到通体紫红,质量非常好,应该就是此类。

无奈钧窑同样争议多多,因为对窑址的考古研究还不够系统,中国传统又对文献记录不够严谨,所以有关钧窑的断代,鉴定还有很多不确定。比如是否这类就一定是供御用?甚至比如钧窑到底是宋代的还是金代的?都有不同意见。

如我这样的爱好者,就只好放松心情,本着欣赏的眼光去领略它的美。严谨的学术研究交给考古专家来做吧。

北宋 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大面积的玫瑰紫红色,真的很美!因此也很贵!

北宋 钧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俯视)

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 钧窑天青釉托盏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件托盏,也是实用器,带托的茶盏。宋代人喜欢喝茶,讲求精致生活,喝茶的杯子需要配套一个托子使用,很有仪式感。

这种情调后来被日本茶道继承得很好。而我们自己确退化成使用盖碗,甚至敞口的大茶碗了。

北宋 钧窑天青釉托盏(侧面)

国家博物馆藏

注意看看底部流淌的釉层,非常厚!而且润。要体会钧窑的乳浊釉,这角度正好。

宋代官用瓷器的确是宋瓷中最精华的部分,首先因为宋代宫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保证了宋代官用瓷器的极高美学水准。

再有,供御用,不惜工本,质量最高。

然而宋瓷绝不只有官窑,当时有大量优秀的民间窑厂遍布全国,这些窑厂共同努力推高了宋代瓷器的水准,以此为基石,最终产生了“五大名窑”这样的巅峰之作,成为世界文化史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接下再看宋代的民窑杰作,首先请你鉴赏的是瓷器中的老大哥—青瓷。

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盖罐

国家博物馆藏

青瓷是中国瓷器生命力最长的成员。

秦汉时青瓷发端,魏晋时已有很精美的青瓷器,隋唐、五代时期的越窑把青瓷器推到一个高峰,而宋代则出现了两个青瓷的新秀—南方的龙泉窑和北方的耀州窑。

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盖罐(盖)

国家博物馆藏

上边这件就是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作品。

龙泉位于我国浙江省西南部,盛产青瓷和大宝剑。龙泉窑大约创烧于北宋时期,到南宋趋于极盛,元代获得较大发展,明代中期后开始衰落。

这件龙泉青瓷是北宋时期的作品,处于创烧期,当时的龙泉窑还有深深地模仿唐代越窑的印记。从造型到颜色都向越窑靠近。

北宋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盖罐(身体)

国家博物馆藏

首先看它的颜色,这种绿比较青翠,显得深沉,这似乎更符合北方人的喜好,你可以对照下边两件宋代北方地区耀州窑的青瓷,它们颜色接近,迎合的同样是北方地区的审美。

上边说到龙泉青瓷在宋室南迁后达到极盛。南宋人怀旧,身在杭州心在汴京,刻意复刻了大量故都的事物,其中当然包括青瓷,所以青瓷在南宋得到极大发展,然而有趣的是,南宋人在复刻北宋事物时审美情趣却开始入乡随俗受到南方的影响。

以龙泉窑为例,龙泉窑在南宋极盛的标志是南宋龙泉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上边这件瓷器的青色,名叫“梅子青”,那是一种非常婉约的颜色,显得很嫩很萌,这种颜色更加受南方人喜爱。

宋 耀州窑青釉刻莲瓣卷草纹双耳三足炉

国家博物馆藏

看完了宋代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我们当然还得看看北方的代表。

在宋代,耀州窑是和南方龙泉窑齐名的青瓷窑口,一南一北交相辉映。耀州窑址位于现在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创烧于宋代初年,早期作品和龙泉窑一样也是模仿当时的大哥—越窑。

不过这宋代青瓷南北两雄都做到了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超过最初模仿的对象,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名垂青史。

宋 耀州窑青釉刻莲瓣卷草纹双耳三足炉(足)

国家博物馆藏

你可以比对这件耀州窑青瓷的颜色,也是这种偏深沉的青翠。有点橄榄油的感觉。

除了颜色,耀州窑最大的特色是以刻花作为装饰。请仔细看这件香炉的刻花,刀法非常流畅有力,看着令人胸中畅快!

而这种刀工似乎并不局限在瓷器上,在山西,如果去吃刀削面,你可以仔细观察大师傅削面的刀法,与这瓷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 耀州窑青釉刻莲瓣卷草纹双耳三足炉(膛)

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莲花纹盒(俯视)

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耀州窑青瓷器很雅致,瓷器的装饰特别生动。

盒盖顶是耀州窑的强项—刻花。盒身用了小花贴塑。

同样很有趣的是,这种贴塑手法在现在的北方面食中还是经常能看见。不信你可以自己去发现。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莲花纹盒(平视)

国家博物馆藏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

高49.5厘米 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

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造型挺拔而丰满。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通体施青釉。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

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宋,高25.8CM,口径7CM。底径7CM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

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翠青釉因色泽光润,青嫩如翠竹而得名,是明永乐朝仿龙泉釉瓷器中呈色较浅的一种,为永乐朝所独有,特点是玻璃质感强,釉中隐含密集小气泡。

仿官窑四方委角象耳瓶

清雍正,高:17.5cm,口径:6.1cm,足径:7cm。瓶唇口,直颈,颈两侧饰对称象耳,方腹委角,高圆足外撇,圈足呈铁黑色。通体施仿宋官窑天青色釉,釉质肥厚,开有大纹片。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雍正的仿官器,一改古朴浑厚的形象,代之以典雅秀丽的艺术风格。

仿钧釉匜式尊

清,雍正,高22.9CM,口径14.1CM,足径11.4CM。口仿青铜匜造型,短颈,球型腹,圈足。通体施仿宋钧釉,天蓝釉上杂以红斑,釉面光润,外底施酱釉,刻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器造型别致,仿钧釉鲜丽逼真。雍正帝偏爱宋钧瓷,多次谕旨试制仿烧,督陶官唐英曾派人赴河南调查宋钧窑的配制方法,成功地烧造出几可乱真的仿宋钧釉。

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宋,高9.9cm,口径16.8cm,足径18.6cm。子母口呈五瓣海棠花式,内为碗形,直壁高墙。粉青色釉,香灰色胎。此器胎薄釉厚,系多次施釉完成。釉色溢青流翠、含蓄内敛,莹润如玉。釉面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闪现小冰裂纹,是宋官窑佳品。

秘色瓷碗

唐,高7.1cm,口径25cm,底径10.5cm。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垫烧痕。造型简洁,通体素面无纹,釉质匀净,肥润晶莹,深沉雅致。外壁不黏贴着出土时的包装残纸,尚存唐代仕女形象。此碗是法门寺地宫出土账册中明确记载的“秘色瓷”。

官窑粉青釉葵口洗

南宋,高4cm,口径12.2cm,底径8.5cm。六瓣葵花口,直腹,卧足。香灰色胎,底部满釉,有五细小支钉痕。通体施极其肥厚的天青色釉,釉面冰裂纹隐映,如冰似玉。该洗釉色莹润,薄胎厚釉,造型精巧,应是修内司窑产品。

哥窑葵口盘

宋,高3.5cm,口径15.5cm,底径4.8cm。 六瓣葵花口,浅弧腹,大平底,小圈足。青灰色釉,釉面厚润如脂,满布“金丝铁线”般开片纹,片深浅不一,如织如网,釉中气泡“聚沫攒珠”,紫口铁足,是宋哥窑精细之作。

官窑菱花形洗

宋,高2cm,口径12cm,底径9cm。口菱花形,铜镶口,平底。通体施米黄色釉,底有五细小支钉痕。釉层肥厚润泽,开片满布,为官窑精品。

哥窑贯耳瓶

宋,高11.5cm,底径4cm。双贯耳,长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釉,肥厚莹润,呈现出哥釉典型的金丝铁线开片,造型小巧端庄,古朴敦厚,精美可爱,十分珍贵。

钧窑盖罐

元,高19.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5厘米。盖为山形小钮,斜平顶,直壁,子口。罐为子母口,矮颈,双环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呈现不规则玫瑰紫色窑变。内外壁皆施釉,足底无釉,垫烧。此盖罐釉色匀净光亮,积釉肥厚,窑变瑰丽,是元代钧窑中的佳品。

仿哥釉六方瓶

清,雍正,高70cm,口径21.5cm,底径24cm。器呈六方形,撇口,长颈斜肩,直腹,下腹渐收。六方足外撇。高大壮观,通体施仿哥釉,釉质肥润,开片。底书“大清雍正年制”款。

青瓷双螭耳尊

唐,盛器 ,高60.8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5.5厘米。唐代陶瓷器的某些造型曾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如盛行于初唐的凤头壶和双龙耳瓶均吸收了“胡瓶”的特点。这件青瓷双螭耳尊也是初唐的此类作品。

绿釉贴花连珠纹盖罐

北齐,高15cm,口径7.3cm,足径7.3cm。盖罐通体满施绿釉,垂流至足积釉,满釉支钉烧。器身装饰以不同大小组合连珠纹,辅以贴塑。精美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北齐瓷器精品。

绿釉连珠纹碗

北齐,高8.6cm,口径11.9cm,足径5.3cm。碗通体满施绿釉,垂流至足积釉,满釉支钉烧。器身装饰以不同大小组合连珠纹。器形挺拔饱满,精美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北齐瓷器精品。

磁州窑白地剔划黑花玉壶春瓶

宋,高28cm,口径7cm,底径7cm。撇口,细颈,下垂腹,浅圈足。通体施黑釉,瓶身剔黑缠枝牡丹花,肩部剔卷叶纹,瓶口内壁满施黑釉。此瓶剔划花技法犀利流畅,釉黑如漆,是北宋磁州窑剔黑典型作品。

甜白釉暗花缠枝牡丹暗八仙纹僧帽壶

明 ,永乐,高19.5厘米,底径7.5厘米。壶阔颈,鼓腹,圈足。一侧有流,流口与颈部鸭嘴状流槽相通,另一侧有宽带状曲柄。壶柄上下两端饰如意形云头,通体施甜白釉,釉下暗刻缠枝牡丹和暗八仙纹。原配盒套。僧帽壶因壶口僧侣帽而得名,是佛教用器,瓷制品始见于元代,永乐亦十分罕见。

仿古铜釉描金牺耳尊

清,高26.5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7.7厘米。器仿战国时期铜牺耳尊形制,撇口,短颈,丰肩,圆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堆贴对称牺耳。通体施古铜彩为地,上绘金彩蕉叶纹、斜方格纹等。外底金彩书“敬畏堂制”四字两行楷书款。因器型和纹饰均仿铜器,故称为“古铜彩”。

鱼子绿釉菊瓣式茶壶

清,雍正,高9.2cm,口径7.1cm,底径7.1cm。直口,扁圆腹,前置曲流,后设曲柄,饰有模印仰覆菊瓣纹,带盖。通体施鱼子绿釉,外底露胎处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外环以花瓣纹。清代康熙时期,绿釉的烧制达到高潮,雍正时期延烧,多为小件器物。此器小巧玲珑,颜色鲜艳,制作精细。

仿石釉堆贴螭龙纹瓶

清,乾隆,高37.3cm,口径5.4cm,底径11.9cm . 直口,长颈,圆鼓腹,圈足。颈户部堆贴一螭龙,器通体施仿石釉,底足施酱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乾隆时期盛行以瓷釉仿各种手工艺品,仿石釉用色泽相似于各色石质的彩釉,勾画出石头的纹理,色泽摹仿逼真。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 ,永乐,高29.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1厘米。壶身前置弯曲长流,后设扁带形柄,流与颈间有云纹板状连接,柄上凸起绳孔,尾端为如意云头及乳钉装饰。颈部绘蕉叶纹,壶身及流部绘缠枝花卉纹,曲柄绘折枝牡丹纹。青花发色浓艳,釉质肥厚滋润,白中闪青,展现出永乐官窑青花瓷独特魅力。流修复。

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

清,嘉庆,通高27.9厘米、足径15.8厘米。冠架由冠伞、柱、底座组成。冠伞为球形,其下有托,柱为葫芦形,底座呈海棠式。仿雕漆制品,辅以金彩装饰:冠伞刻饰云雷地双龙戏珠纹、云蝠纹,外底施矾红釉,上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外环以四朵小花。

青花缠枝牡丹天马纹罐

元,高39cm,口径16.5cm,底径20cm. 直口、束颈,颈下起棱,撇肩,鼓腹,敛足,平底,肩部对称贴塑兽耳各一只。口饰冰凌花纹,颈饰忍冬纹,肩上缠枝莲纹,腹上半部饰如意形开光海水天马纹,下半部饰缠枝牡丹纹,敛足上下分饰忍冬纹和莲瓣纹各一周。此罐青花发色极为靓丽,天马神态各异,画工极具风骨,为青花成熟时期典型代表作品。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罐

明 崇祯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橄榄瓶

清 雍正 高40.7CM 口径10CM 底径12CM 喇叭口,溜肩,鼓腹下敛,圈足。通体青花装饰缠枝葫芦纹,间以飞蝠,寓意福禄子孙万代。辅以蕉叶、如意云纹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瓶为雍正时期的典型器,除青花外,还见有粉彩、颜色釉等品种。

松石绿地粉彩八卦纹琮式瓶

胭脂红地粉彩人物纹灯笼瓶

清 高31.7厘米,口径 11.2 厘米,底径 10 厘米 撇口,双夔龙耳,溜肩,筒身,圈足,俗称“灯笼瓶”。口沿描金,颈部及近足绘胭脂红地鱼蝠花卉纹,瓶身绘“海屋添筹”图。整器釉彩浓烈,画工精微,仍具乾隆粉彩遗风。底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白地绿彩九龙纹瓶

清,道光,高39cm,口径10.7cm,底径11.5cm. 内壁施绿彩,外壁施白釉,口沿外侧绘如意云头纹,胫部绘海浪纹,腹部绘九龙,间以火焰、云纹,皆以墨彩勾线。九龙上下翻腾,姿态各异。外底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红料篆书款。

粉彩龙马负图瓷板

清,乾隆,高51cm,宽39.2cm。瓷板以粉彩绘仙山云海,龙马负图,五老相聚松下。绘画细致入微,釉色艳丽,为清乾隆瓷板画之精品。四字刻款“龙马负图”。“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是河少文化中“河图”出现地,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

乾隆粉彩百寿尊

清 乾隆高44.6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24.3厘米粉彩创制于康熙晚期,是釉上彩的一种,因彩料中含玻璃白粉而得名。清乾隆时期这种技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呈现出品种繁多粉彩瓷器。

矾红番莲纹藏草瓶

清 乾隆高22.2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12.2厘米器仿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供器藏草瓶的造型,形如宝塔,下承以高足。通体白地矾红彩绘番莲、变体莲瓣纹和焦叶纹等。

珐琅彩西洋花纹蒜头瓶

清 乾隆高18.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蒜头形口,长颈,硕腹,圈足。通体以凤尾纹为地,以珐琅彩加金彩绘各式缠枝花卉,有红、黄、蓝、白等色,色彩斑斓绚丽。外底松石绿釉,上蓝料双方框内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斗彩团花杯

清 雍正高4.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2.5厘米杯直口,弧腹,圈足。杯正中饰以相同花卉团花纹四组,圈足及口沿各饰双圈青花。底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明代 陈设品 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釉里红三彩鱼化龙观音尊

清,康熙,高40.3cm,口径11.5cm,底径11.9cm。 撇口,束颈,溜肩,弧腹,近足外撇。瓶腹绘一尾红鲤奋力跃出水面,动感强烈;上部一条虬龙腾越海上,威猛无比。周围青花绘汹涌波涛,画面气势磅礴。釉里三彩为瓷器中稀少品种,此器诸色鲜艳纯正,绘制图案生动逼真,堪称难觅之佳品。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五彩鱼藻纹盒

明 嘉靖 高6.8cm 口径12.1cm 底径7.1cm 圆盒、弧腹、短直足。整器用矾红饰游鱼,用青花和绿釉分饰水草,鱼儿生动逼真,水草仿佛在水中波动,栩栩如生。矾红彩保存如此完好,殊为难得。底书“大明嘉靖年造”款。

黄地青花跃龙捧寿纹双耳六方瓶

清 乾隆 高57.1cm,口径12.5cm,足径13.5cm 器呈六方形,撇口,颈饰螭龙耳一双,敛腹,圈足外撇。口沿、肩及足墙饰回纹,颈饰如意、莲纹,近足饰蝉纹、螭龙纹和联珠纹。此瓶通体黄釉底青花绘六条五爪腾龙捧“寿”,富丽堂皇、气势非凡,为乾隆官窑罕见精品。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青花釉里红双龙戏珠纹缸

清 康熙高28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24厘米敛口,丰肩,弧腹斜收,浅挖足。通景釉里红绘双龙戏珠纹,青花点睛,间以朵云。近足饰海水江崖。此缸胎体厚重坚实,造型饱满古朴,所绘龙纹威武矫健,宝珠火焰飞动,海水怒涛翻卷,富有气势。发色完美,极为罕见。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用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出土地于江苏南京清凉山,为三国时期,吴国的生活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国青瓷羊形烛台 青瓷羊形烛台,1958年出土地于江苏南京清凉山,为三国时期,吴国的生活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为隋代的盛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隋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为隋代的盛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巩义窑绞胎枕 绞胎枕,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为唐代的生活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白釉莲瓣座灯台 白釉莲瓣座灯台,1956年出土于河南省陕县唐墓,为唐代的照明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宋汝窑青釉洗 汝窑青釉洗,高为5.2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3.1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瓷尊 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瓷尊,高24.2厘米,为宋代的陈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注子温碗,1983年出土于江苏省镇江市登云山南宋墓,为南宋时期的酒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官窑贯耳瓶 官窑贯耳瓶,为南宋时期的陈设品,釉色厚润,端庄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龙泉窑青釉贯耳壶 龙泉窑青釉贯耳壶,为宋代的盛水具,高33.3厘米,口径11.1厘米,足径12.7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白釉长颈铺首衔环注子 白釉长颈铺首衔环注子,2003年出土于广东省阳江市海域出水,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定窑皇统元年剔花枕 定窑皇统元年剔花枕,为金时的生活用具,长23.2厘米,宽19.7厘米,高13.1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夏褐釉剔刻花瓷扁壶 褐釉剔刻花瓷扁壶,1985年征集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为西夏时期的背水用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宋哥窑鱼耳瓷炉 哥窑鱼耳瓷炉,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南宋时期的陈设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 吉州窑彩绘海涛纹瓷瓶,1967年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为宋代的盛水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瓶 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花口,1972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元代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成化斗彩花蝶纹罐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纹罐,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