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仿造中国瓷器的过程
2021-04-13

图片

       古代中国文化艺术对外的传播,通常先到达东南亚,其中的陶瓷文化同样如此。公元3世纪,中国文化艺术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南亚很多皇宫里拥有中国风格的东西,就是一个明证。

图片

     有些国家还雇佣中国工艺家,如家具、首饰、漆雕等领域的,来装饰他们的宫殿。同时,又将中国技术、设计思想与当地的传统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注1)之后,瓷器成了中国文化艺术传播与输出的重点,泰国、朝鲜、日本、埃及、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地的出土资料得以证明,如出土了唐朝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广东梅县窑及唐三彩的器物。

图片

        宋朝外销的瓷器,在亚洲、非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出土,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同安和泉州窑、广东潮安窑、西村窑,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等瓷器。

图片

     元朝开始,有了专门为销往外国而特制烧制的瓷器,如元青花。主要销往日本、越南、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孟加拉、泰国、伊朗、土耳其等地。主要外销品种有龙泉窑、青白瓷、景德镇的枢府器、吉州窑、建窑以及福建广东沿海的瓷窑的产品。

图片

        明朝继续销往亚非地区,还开始大量输出欧洲,全国各地的瓷器产品大量出口。一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始,我国瓷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注2)

        中国瓷器传播全世界,特别是17、18世纪,欧洲是主要的目的地,那么先期传播中东地区的那个时间段,就拉开了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序幕。

图片

      而这个序幕阶段越来越显示其价值,“他们(波斯)所生产的一种坚硬的半透明陶器,有点类似于后来欧洲制造的软质瓷器。很明显,这种陶器模仿中国宋瓷的某一类型,或是定瓷,或是影青瓷。那时,这两种瓷器都被输入到近东,且在那里普遍受到重视。”(注3)

图片

       从这段文字可看出,中国瓷器在出口欧洲之前,就已经到达伊斯兰地区,然后通过这个地区,再跨入欧洲。对于中国陶瓷先传播到阿拉伯世界,西方学者莱恩作了明确的划分:“至少在公元800年,中国的陶与瓷进入了伊斯兰地区,促使这地区的陶器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中国陶与瓷对这个地区的影响发生了三个阶段,第一波是在唐朝时期,第二波是在宋朝时期,第三波明朝时期。”(注4)

图片

       根据大量出土证明,伊斯兰地区的青花瓷、白底彩釉的生产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德国学者雷德侯在考察17、18世纪世界市场形成及瓷器的生产状况时,认为中国人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能够支配国际间的贸易,也改变了世界陶瓷业的历史。此外我们还将看到西方如何努力地追赶中国。(注5)

图片

      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以明末清初的青花瓷为主。明朝万历中期始,上百万件中国瓷器被葡萄牙、荷兰商船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荷兰商人开始把欧洲流行的器皿造型、纹样介绍到中国来,以使景德镇生产的日用品符合欧洲人的习惯。这一时期,瓷器纹饰出现了外国文字、西方国家的族徽、罗盘、喷水图等,同时也迫使景德镇窑厂更多地注重欧洲人的需求。(注6)

图片

         欧洲人大量吸纳中国的瓷器,西方专家粗略统计,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瓷器数量达1.37亿-1.44亿件。特别是18世纪,欧洲瓷器贸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订购瓷器(1721-1744)、定制瓷器(1744-18世纪末)、进口一般瓷器(1780-18世纪末)。

图片

      订购瓷器反映了欧洲大量需要中国瓷器,定制阶段反映了欧洲市场自主性、多样性的需求,进口一般瓷器反映了欧洲已经发展出自己的瓷器,不再依赖从中国进口的高级货物了,只需要一般商品以满足日常所需。(注7)

图片

      而从文化交流过程看,则是这样一些过程:进口、模仿、变种、创新等阶段,即从完全进口、模仿中国瓷器始;到部分模仿部分自创,如图案自创;最后自我创新,建立新品种。

      为了以假乱真,无论仿造出什么模样的瓷器,都会在底座注明“made in china”。

图片

图片

      这是文化交流的通常模式,也符合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文化的传播,像投石池中,激起水面微波,由内向外层层扩散。反之,一个国家接受一种外来文化,则是由外区推入内区,由外到里逐渐消化吸收的。

图片

图片

      100年前,中国学者这样描述中国瓷器传播西方:“始由朝鲜学制,渐达于东西各洋,视为环宝,经营仿造,乃克有成,较之华瓷,终有不逮。往者,该镇工匠,曾赴东瀛,见其诣力未深,爽然若失。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也。”(注8) 

图片

    “外人初来中国,初则见有佳瓷,不惜重金购去,精美者一瓶一碗贵至数千金,既而自募良工,刻意仿造,虽其式样古雅,终未逮中华。”(注9)这位中国学者当时是客观描述了亚洲邻邦、西方国家模仿中国瓷器的生产过程,不过,西方国家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最终诞生了自己的制瓷业。

注1,《ARTS OF SOUTHEAST ASIA》NO.6, by Fiona Kerlogue,Thames & Hudson world of art

注2,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5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3,英国哈里•加纳《东方的青花瓷器》2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注4,《EARLY ISLAMIC POTTERY》p5,by ARTHUR LANE,FABER AND RABER 24 Russell Square,London

注5,德国雷德侯《万物》,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注6,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124、141页,紫禁城出版社等

注7,《中西文化关系史》335页,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8,《古瓷鉴定指南二编》“江西通志考”(清末民初)175页,吴宗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注9,《古瓷鉴定指南》“江西通志考”(清末民初)176页,吴宗慈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