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刘晓玉:日本民窑陶艺
2023-10-26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第二十五讲《日本民窑陶艺》由景德镇陶瓷大学刘晓玉教授主讲。此次课程由项目主持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乐耕教授主持并介绍:刘晓玉教授通过结合自己在日留学所学、以及于英国陶艺家巴纳德·里奇工作室的短期创作学习经历,和国家艺术基金《红绿彩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的相关内容,从日本民窑的定义、起源发展、日本民窑陶艺的代表人物及艺术风格、日本民窑陶艺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内容,向学员进行课程分享。

图片

▲项目负责人朱乐耕教授主持

刘晓玉教授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日本的很多现当代陶艺作品中,存在中国传统陶瓷的影子。尤其是日本现当代的一些陶艺家,如日本称之为“人间国宝”的非遗传承人,都使用了中国一些传统的陶瓷元素。日本陶艺家常把中国陶瓷(如天目瓷、青瓷等)中最好的元素,加上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以及国际化流行趋势,结合在一起,再创作,形成具有日本现当代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陶艺作品。这些现象使她在心中萌发了对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的自豪感。

图片

▲刘晓玉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的第一部分,刘晓玉教授先为学员们讲解了“民艺”一词源起的背景。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开始全面接纳和学习西方人的观念。同时,在生产方式上,日本社会出现了机械化生产模式大规模地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生产模式的局面,这使日本的传统陶瓷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1925年,柳宗悦和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三人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拟定了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的意向书草案,由此开展了日本民艺运动的宣言,并由柳宗悦第一次提出“民艺”一词的概念。随后,柳宗悦在《民艺学概论》一文中,将工艺分为两大类,手工艺和机械工艺。贵族的工艺、个人的工艺、民众的工艺这三类,即传统的手工艺,柳宗悦将这三种统称为民艺,所谓的民艺学便是以此为中心来讨论造型学的学科。

图片

▲柳宗悦《民艺学概论》

在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日本的民艺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并涉及到各个方面,绘画、染织、陶瓷。该运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大众了解民艺,珍惜民艺,从而保护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该源起背景后,刘晓玉教授进而讲解道,在日本,“民艺“的概念不同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包括民间美术、舞蹈,甚至文学等门类,而日本的民艺特指民间的实用器物。在日本的民艺诸多的品种当中,陶瓷是最主要的一个门类。而日本许多的传统民艺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后续的保护都得益于日本陶艺家创作的民艺派优秀陶瓷作品。这些传统产品不仅流露出陶艺家的精巧构思,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推广了“民艺”这一颇具时代特点的新审美观念。随后,刘晓玉教授分享了民艺派的一些陶艺作品的图片。通过对作品图片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民艺运动影响下,从这些作品的“器型”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其审美追求和美学境界,如细瓷具有秀巧、明确的特点,而粗陶的含蓄、自然、淳朴则浑然天成。

图片

▲生田和孝:糠釉鎬深鉢

图片

▲生田和孝:糠釉碗

且日本民窑陶艺延续了桃山时代茶陶的精神,还重视造型、纹样、色彩,更注重泥土自然之韵味,肌理之美妙,尤其是由火的强弱变化所产生的器物表面的偶然肌理效果。这使人似乎能从作品中呼吸到散发出来的自然气息。比起日本官方重视的装饰以及中国陶瓷的精致和完美,日本民窑陶艺的装饰美感更倾向于质朴、自然,有时甚至以某种缺陷来表达残缺、淡雅之美。这种朴素、温暖、柔和的情调是将陶艺家的创作激情融合进自然力之中,实现了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刘晓玉教授认为,这些都具有日本民艺的代表性的作品,且体现了民艺陶瓷的形式法则中的对比与和谐的两种矛盾形态。

图片

▲宗像亮一:土灰釉辰砂壶

图片

▲宗像亮一:鉄釉白掛深鉢

课程的第二部分,刘晓玉教授总结了民艺运动下陶瓷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明治时期、大正时期、昭和时期。

1.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公元1868年)开始后,全面实行开放的国策。在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思想的直接影响下,陶瓷等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规划发展被日本政府纳入了“殖产兴业”的范围。1868年开始,新政府便公开实行采用欧美的文化、科学、技术的政策。十九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初,在日本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欧化”与“保留大和民族独特性”这两种思想观念的斗争与融合,对日本资产阶级上升阶段的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不断推进和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巩固,日本整个社会对工艺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也助长了民艺的繁荣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促生了民艺运动,也推动了日本陶瓷艺术的发展

2.大正时期:民艺运动是自日本大正时期发起的至昭和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工艺美术运动。从搜集各种器皿开始,日本政府进而开设民艺馆介绍这些陶瓷作品,并促使民众审美观念的更新,同时,设立推广健康的生活工艺品的工艺创作团体,发行《工艺》杂志等。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推广普及了民间工艺作品,并得到了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民艺运动将人们很少注意到的民众日用杂器,提升到了一定的美学地位,并进一步探索,从而改变了人们以前的旧的审美观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正13年(1924 年)日本政府实施机构改革,把农商省改为商工省,并于同年举办了唯一一场官办工艺美术展。

3.昭和时期:明治时期 1927年第八届帝国美术展览会中新增工艺美术部,该部的设立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工艺的发展。在民艺运动的影响下和近现代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日本也开始注重继承和发展传统民间手工艺。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也让日本的普通民众得以充分地欣赏本民族传统陶瓷工艺之美。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将日本部分的传统工艺技术及优秀的从业者尊为“人间国宝”,给予其至高的社会荣誉,并鼓励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贡献的人。这提高了传统工艺在社会上的整体地位,对保护和发展日本传统工艺和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地促进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图片

▲刘晓玉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第三部分,刘晓玉教授从日本民窑陶艺的代表人物及艺术风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民艺之父”——柳宗悦,1889年出生于东京,1895年进入日本贵族学习院学习。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大学学习哲学的同时,他访问了朝鲜和中国,考察当地的建筑、绘画、雕塑的发展情况,使他对本国、朝鲜以及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民间工艺。1926年,他开始致力于倡导民间的工艺美术,即所谓的民艺。

图片

▲柳宗悦代表作品

又如“英国制陶业之父”——巴纳德·里奇,香港出生,早年辗转于日本和东南亚的里奇在回到英国读书后,逐渐着迷于艺术。出生在香港的巴纳德·里奇,其父是一名英属殖民地的法官,这使他早年随家人于日本京都定居,而后又回到英国。他在英国思莱德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欲成为一名石刻画家。1909年,巴纳德·里奇带着他的石刻机搬到日本,预计开启自己的职业画家之路,而随后不久的一次画廊聚会活动中,每个艺术家都被要求将一些东西画在一个罐子上,然后进行烧制,这制造了他与陶器第一次接触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我被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全心全意的扎进了一个工艺中”,于是他开启了随后60多年的陶艺生涯。他向日本传统工匠学习古代陶器的拉胚技法,装饰方法和不同的烧制方法。后来随着日本逐步西化的艺术氛围的发展 ,他将目光转向中国。1914年,他前往中国,寻找真正的东方陶艺的精髓。

图片

▲巴纳德·里奇作品

再如滨田庄司,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是国际著名陶艺家,为收有大量藏品的益子博物馆的创办人。通过大量艺术创作实践之后,他参加了民艺运动。继柳宗悦之后,他曾任日本民艺馆馆长、日本民艺协会会长。滨田的创作广泛地吸收日本各地的日用杂器之美,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朴素气息。滨田庄司更是被日本政府认定为民艺陶器的保持者,于1968年获文化勋章,有《无尽藏》、《窑》等著作。滨田,作为毕生实践民艺理念,并进行创作的日本陶艺家,将以禅宗的审美理念及哲学为中心的日本民艺陶艺美学介绍到美国及欧洲,使得欧美陶瓷业界了解到一种有别于过去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刘晓玉教授还分别对河井宽次郎、富本宪吉、梶原藤徳、宗像亮一、瀧田項一、船木研児、武内晴二郎、島岡達三、铃木繁男等大批具有民艺审美特色的新一代的日本陶艺新人艺术作品进行了举例与分析。

图片

▲滨田庄司作品

课程第四部分,刘晓玉教授则从日本民窑陶艺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日本民窑陶艺虽然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但非常完整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点。通过民艺运动,日本人古老独特且丰富的传统文化,得以同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文化建立起了广泛且深入的联系,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艺术家们从日本的民间陶艺中获得原生态的活力,通过造型、釉料、装饰等各种角度进行各自的创新,寻求在保护日本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同时,积极地寻找切入近现代文化的可能性。同时,他们从社会、伦理、心理、多角度入手,将日用品之美的概念付诸实践。与单纯追求功利性功能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不同,日本民窑陶艺在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赋予了日本陶瓷新的内涵,使本民族的艺术融入到世界发展潮流之中,并且在发挥影响之时,不忘保持自身的可取之处。这使得日本陶瓷艺术在近现代美术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在民艺运动以后,日本的陶瓷产业普遍大量采用西方机械化生产方式,在器物造型与装饰方面,也不断接纳西方的积极影响,使日本陶瓷产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模式。由此可见,日本民窑陶艺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且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刘晓玉教授为学员们概括地讲解道,日本民艺运动对日本近现代陶瓷产业的多样化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日本民窑陶瓷作为与官方重装饰风格不同的一个创作流派,对日本普通大众的陶瓷审美欣赏的普及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使得在日本的许多民众都能够喜爱陶瓷、进行陶瓷创作,从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与美感。其次,民艺运动对传统陶瓷的保护和继承,影响了亚洲及欧洲的整个陶瓷产业,并且其形式和美感也深深地影响和启发着后来的从业者的创作。

图片

▲刘晓玉教授授课现场

课程结束之即,刘晓玉教授还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目前景德镇市面上模仿日本陶艺风格的现代作品现象,作出了解析:日本民窑陶艺作品创作最初就是受到中国、朝鲜等陶艺作品的深刻影响,日本陶艺家在吸收外国技法之后,还是会融入本民族的特色。目前市面上这些作品的模仿也仅仅是停留在形式的模仿,达不到其真正的神韵。这种产生的区别是缘于创作人的民族性、文化性、审美性的差异,追其根本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渗透的文化基因是不一样的。

最后,项目主持人朱乐耕教授对本次课程进行了小结:《日本民窑陶艺》课程对学员来说至关重要,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自古就开始了,要求学员们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感谢刘晓玉教授为学员们带来精彩的课程。

图片

▲课程合影

刘晓玉教授简介及作品:刘晓玉,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文化遗产保存学博士、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双师型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江西省远航工程人才、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联合国国际陶艺学会 IAC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多次参加国内外陶艺交流展并获奖,同时多次多地举办个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 1项,主持完成国家艺术基金2项,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11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参与国家重点科学基项目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各 1 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冷门绝学1项。在研江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 江西卷 • 陶瓷篇(颜 色釉瓷)》的编撰工作。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陶瓷贸易与文化》的编撰工作。主持《中国陶瓷艺术史-明代卷》的编撰工作。

图片

▲刘晓玉教授

图片

▲《秋天的禅意》,高76.9cm,宽169.5cm,刘晓玉

图片

▲ 釉下彩绘牡丹纹三足炉,口径53.1cm,高25.1cm,刘晓玉

图片

▲釉下彩绘轻舞飞扬四方瓶,长15.4cm,宽15.1cm,高40cm,刘晓玉

图片

▲剪纸贴花双龙戏珠纹碗,口径13.1cm,底径3.7cm,高5.8cm,刘晓玉

图片

▲黑釉剔花梅花纹大梅瓶,直径30cm,高58cm,刘晓玉

图片

▲《一叶知秋》(整体),直径98cm,高48cm,刘晓玉

图片

▲《一叶知秋》(细节),直径98cm,高48cm,刘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