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石湾窑.袁湖记陶艺藏品展4月29日在梁园举行
2021-04-2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湾窑。袁湖记》专场展,自3月24日在佛山东方印象艺术馆开幕后,引起陶艺界、收藏界、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因应市民要求,由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佛山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佛山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由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承办和佛山市童星教育集团支持,定于4月29日至5月29日佛山梁园禅城区博物馆举办《石湾窑.袁湖记陶艺藏品展》,并发行《石湾窑.袁湖记陶艺藏品集》,欢迎参观。

图片

藏品《童子卧牛》。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摄

图片

用于装烟灰的陶塑《大象》。图为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摄

图片

陶塑《双鸭》色泽呈孔雀绿,历经数十年,釉色依然靓丽。据悉,当时的釉色是以稻草灰、玻璃粉、旧“金花”铜屑等烧制而成。图为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摄

图片

藏品《老夫妇》。主办方供图

图片

陶塑器皿。主办方供图

图片

藏品《瘦骨仙》。主办方供图

图片

藏品《铁拐李》。主办方供图

图片

佛山市博物馆馆长曹学群与林棠、 吴国标、吴国伟等收藏家为石湾窑袁湖记专场展览点赞。佛山日报记者束维摄

       作为民窑的石湾窑,历史上曾出现许多以店主或店号为名的手工作坊。清末民初,石湾陶出现了“黄松记”“黄云记”“陈奇记”“袁湖记”“刘宽记”“刘胜记”等颇有名气的作坊,其中“袁湖记”排名第八,实力可见一斑。

       4月,林棠、吴国标、吴国伟、何湛泉等11名石湾陶藏家集中多年珍藏,在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举办石湾窑袁湖记专场展览,这是佛山首次展出袁湖记主题的陶艺品,充分展现清末民初石湾陶的历史风貌和艺术特色,藉此致敬石湾陶的前辈宗师,从而让观者尽睹袁湖记藏品的风采。

       历史溯源:“过江龙”店号非同一般

清末民初的石湾窑小作坊,主要是家庭式的手工艺个体户,为节约生产成本,多收购散户泥胎,袁湖记也属于这一类。据石湾陶艺大家廖洪标忆述,袁湖记的老板袁贵洪、袁永兄弟,为东莞人,头脑灵活,善于经营。作为来自东莞的“过江龙”,“袁湖记”在清末店号林立的石湾生存立足,必有其拿手绝活。

       袁湖记老板在经营店铺时,极为重视人才。石湾陶学者邹华谈到,与其他店号的运营方式不同之处,袁湖记没有固定的创作人员,不养人,专门收购石湾工匠们的泥坯,然后让釉色师傅统一烧制;偶尔会聘请如刘传、区乾等创作型人才为其设计陶艺作品,但雇佣时间不长,集中在1945年—1947年间。由于这一独特的经营方式,袁湖记的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元,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在当时石湾陶众多店号中做出了不俗的名气。

       新中国成立后,袁湖记在南庄上元渡头旁设立工厂,由于生产社合并,经营半个世纪的“袁湖记”从此消失,被人遗忘于“江湖”。

       收藏价值:应纳入收藏体系的“陶塑珍品”

       11位石湾陶藏家提供了一百多件私人藏品,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皆有。

       人物动态讲究与生活情景结合,如《吕洞宾》脸部细致微妙,睡眼迷离,一副似醉非醉的神态,衣袖褶皱洒脱灵动;萌态可掬的瑞兽、活灵活现的猴子,还有趣致灵动的游鱼,釉色丰富,妙趣横生。器皿也有独到之处,将实用与装饰手法相结合,注重把鸟兽虫鱼等形体改变成实用器皿,变成花插、挂壁、文具、笔洗、烟灰缸、书卡等摆件。

       展出期间,每天都有藏友前往观看,他们认为,袁湖记的作品并无款识,却能被人一眼认出,靠的就是釉色与众不同,识别度极高。据悉,袁湖记陶塑作品曾远销海外,20世纪初,部分藏品已出口到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不仅海外华人购买,外国人士也有购买。石湾陶学者邹华认为,不少欧美人家居面积较大,摆放小件陶艺品并不起眼,他们更多会购买多釉花瓶等。事实上,大英博物馆就藏有“袁湖记”的陶塑作品。

       佛山市美协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汝荣认为,清末民初之际,袁湖记作品造型之丰富、技法之成熟、釉色之新美,反映了近代石湾窑工匠艺人的智慧和水平,这些作品即使放到今日来品鉴,其艺术美和工艺水准都非常有特色,也有特别的艺术符号。

       此次展览得到佛山市博物馆、禅城区博物馆文博专家的关注。4月28日,展览将在禅城区博物馆(梁园)展出。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束维